Wednesday, 8 July 2020

鄉親做官便可目無王法?東台榕人的胡鬧

一直好奇,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,一般中國人對臺灣原住民族的想像。當然就國家層次而言,族群平等,一視同仁,在任何高層的統治者,都會侃侃而談。不過,回到真正族群之間生活的日常,那就有許多競合問題。

「野蕃警察」

這是發生在1946(民國35)年313日花蓮港(今花蓮市),國民政府接收還不到5個月時間,一些福州人,因為福州又稱榕城,所以報紙稱他們為「榕人」。在這地區仗著有同鄉做官,作威作福,甚至以接收日產為由,令菜館主人二三天內即刻搬出。而13日這天下午,有「高山同胞」義勇警察在十字路口整頓交通,遇一名福州人從左而行,那名原住民義警連呼不聽,等那福州人接近時,警察以木棍叩他,指向靠右通行。沒想到那名福州人竟輕視,呼其為「野蕃」,並惡語相加。旁邊還有二三人來,舉拳欲打義警。警察見其橫暴,遂加以枷鎖,帶到警察署。沒想到,又有一人大呼,不要怕此「野蕃警察」,說署長為其「最善的鄉親」,到署中自有辦法。報社評論「旁觀者莫不為之痛恨其持勢欺人,似此不良份子當局寧無偵究其非法乎」[1]

這則新聞,除了反映出過去大家所知,當時來臺中國官員的裙帶關係,以及思想觀念層次的不同,讓臺灣人民難以接受,而失望與衝突。另外也顯示,一般基層中國人士對原住民族,仍是有漢人沙文主義的華夷觀。至於,原住民族方面,原住民族經歷過日本統治,他們見識過大日本帝國興盛的年代及政治、經濟、軍事的成就,在部落中新興的年輕原住民族也致力他們族人現代化的腳步。因此,這些原住民族從這個事件,大概也可以知道,中國來的漢人與相處多年日本人的差異。

「生蕃」與「高砂族」

其實,日本統治後期,對原住民族「蕃人」的稱呼,也都開始有所檢討。「高砂族」幾乎是首選,據聞源自於1923(大正12)年4月攝政宮殿下(後來的昭和天皇)行啓臺灣,下榻在臺灣總督官邸時,接見各個「蕃族」後,對當時的總督田健治郎說,不應該稱呼「蕃族」為「生蕃」,因為蕃族係為臺灣的「原住民族」,建議不妨改稱「高砂族」。當時負責說明蕃族及參考品的警務局理蕃課長宇野英種親耳聽到,回去理蕃課後轉告同仁,之後蕃童教育所和蕃人療養所,就不再冠上「蕃」字[2]期間也一直有人討論是否使用「蕃人」或「高砂族」或是否為蔑稱等?1932(昭和7)年9月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課刊物《理蕃の友》,就呼籲從理蕃職員開始,停止稱呼「蕃人」,直接稱呼其原本族名,但對於整個族群的總稱,似乎好像沒有確定用哪一種[3]。其他還有討論「番」與「蕃」,指稱「臺灣の原住民族」[4];評論家尾崎秀真談「番、蕃、蠻、閩」,提及「臺灣の先住人」[5],即所謂「先住民」;也有「やま人」的稱呼[6],即「山地人」。

至少到19351225日,總督府訓令各機關,包含總督府所屬官署、法院、州廳,修正報表中「熟蕃人」、「生蕃人」或「蕃人」等名稱,改為「平埔族」、「高砂族」,算是現代國家對於原住民族的第一次「正名」[7]。之後也有一些文章指出,原住民族到平地旅行最難過的是被人直呼「生蕃」[8]1936224日警務局理蕃課召開的「理蕃幹部座談會」,又再提及公文書不要使用「生蕃」或「蕃人」,對於「頭目」、「勢力者」、「蕃丁」改稱「社長」、「壯丁」亦多所討論,皆希望不要再使用「蕃人」稱呼[9]。也差不多之後,高砂族的使用就日益普及。一方面,統治者意識到這些名稱的問題,另一方面,比較重要的,應該是原住民族現在化過程中,知識提升,逐漸覺醒,對於族群的自尊,也會開始在意或爭取。

 

 

 



[1] 「鄉親做官便可目無王法?東台榕人的胡鬧」,《民報》,1946321日,第2版。http://das.nlpi.edu.tw/cgi-bin/gs32/gsweb.cgi/ccd=_1oqvi/main?db=mysearchdb&searchmode=basic&s=%22%E9%84%89%E8%A6%AA%E5%81%9A%E5%AE%98%22.#result

[2] 桂長平,〈高砂族呼稱の起源〉,《理蕃の友》1936年第54月號,頁4

[3] 〈「蕃人」と云ふ呼稱の廢止〉,《理蕃の友》1932年第19月號,頁10

[4] 〈「番」と「蕃」〉,《理蕃の友》1932年第111月號,頁2-3

[5] 尾崎秀真,〈番と蕃と蠻と閩とに就いて〉,《理蕃の友》1932年第112月號,頁1-2

[6] 霜月,〈やま人のよび名〉,《理蕃の友》1933年第21月號,頁5-6

[7] 「臺灣總督府報告例別冊中改正」(19351225日),〈臺灣總督府府報第2573號〉,《臺灣總督府府(官)報》,國史館臺灣文獻館,典藏號:0071032573a001

[8] 下松仙次郎,〈「蕃」の字について〉,《理蕃の友》1936年第53月號,頁7-8

[9] 〈理蕃幹部の座談會〉,《理蕃の友》1936年第53月號,頁9-11


Saturday, 13 June 2020

'Uong'e Yata'uyungana(吾雍·雅達烏猶卡那)/矢多一生/高一生

高一生(190875-1954417日),鄒族(Cuo),本名Uong'e Yata'uyungana(吾雍·雅達烏猶卡那),亦有寫成Uongʉ Yata'uyungana。生於特富野(Tfuya)大社C'pu'u小社,今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。

就一個身處族群文化複雜,政權更迭交替的人來說,有時候連姓名,都有可能由不得自己。高一生是漢人的名字,他出生於日治時期,本名是「'Uong'e Yata'uyungana」,後改名「矢多一生」,民國之後,又改成「高一生」。

鄒族姓名

鄒族命名的原則「名字+氏族名」[1]。單稱名字的時候是Uongu,但是,名字和氏族名一起說的時候,名字後面會加'e,意為「屬於某某家的」,同時取代前面一個母音,而音變唸成Uong'e Yata'uyungana,意思是「屬於Yata'uyungana家的Uongu」。不過,為讓讀者熟悉高一生本名的拼法,反而會標記成「Uongu Yata'uyungana[2]日本時代的文獻也是拚寫成「ヤタウユガナ、ウオグ(Yatauyugana Uogu)」[3],只是把氏族名等同日本姓氏放前面。

日本姓名

在一些日治時期不同文獻,高一生的日本名字有「矢多一生」與「矢田一生」,有說是他7歲,1915(大正4)年改日本姓名「矢多一生」(やたかずお,Yata Kazuo),「矢多」,就源於他氏族名的前二個音Yata[4]從當時報章雜誌來看,他的日本名其實是「矢多一生」,尤其他自己投稿的文章,即可證明。而「矢田一生」,日語發音也是(Yata Kazuo)。因為日語發音相同,導致漢字通用,這倒還常發生。

矢多一生、矢田一生出現文獻一覽表

序號

使用名字

篇名

期刊名

時間

本人/報導

備註

1

矢多一生

〈嘉義/蕃童共學許可〉

《臺灣日日新報》

1921522日,4

報導

 

2

矢多一生

地を凌ぐ蕃童 矢多一生〉

《臺灣日日新報》

1921723日,7

報導

 

3

矢田一生

〈嘉義/矢田一生君〉

《臺灣日日新報》

19211230日,2

報導

 

4

矢多一生

〈母の死〉

《臺灣警察時報》第20

193011

本人

 

5

矢多一生

〈阿里山蕃の禁酒〉

《臺灣青年》第81

19364

報導

 

6

矢田一生

〈更生の一途を辿る阿里山の高砂族〉

《理蕃の友》第59月號

19369

報導

 

7

矢多一生

〈更生の喜び〉

《理蕃の友》第510月號

193611

本人

 

8

矢多一生

〈都會の靑年を嗤ふ山の若者 阿里山蕃の若き社衆 一致.禁酒を勵行 同社出身の矢多巡の努力で 州當局期待をかく〉

《臺灣日日新報》

1936128日,5

報導

 

9

矢田一生

矢多一生

〈高砂族若人の意氣と理想は電波に乘って全國へ〉

《理蕃の友》第61月號

19371

報導

 

10

矢田一生

〈嘉義郡トフヤ社〉

《理蕃の友》第76月號

19386

報導

 

11

矢多一生

「憧れの內地へ、我等の祖國內地へ!」,〈神國日本の感銘(一)〉[5]

《理蕃の友》第96月號

19406

本人/報導

 

12

矢多一生

「憧れの內地へ、我等の祖國內地へ!」,〈神國日本の感銘(二)〉

《理蕃の友》第97月號

19407

本人/報導

 

13

矢多一生

〈高砂族より見たる新體制〉

《臺灣地方行政》第6卷第10

194010

本人

 

14

矢多一生

〈全島祝賀式に 臺南代表參列〉

《臺灣日日新報》

1941627日,4

報導

 

15

矢多一生

〈營見學に感銘し 全島の代表參列者一行〉

《臺灣日日新報》

1941628日,2

報導

 

漢人姓名

1945(昭和20)年815日,日本戰敗投降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表盟軍接收臺灣,成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,接管臺灣總督府。1945(民國34)年12月公布「臺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」[6],從立法意旨及條文來看,係「本省人民[臺灣人]在日本統治期間、因受日本皇民化運動之壓迫、或其他特殊、不得已廢棄原有姓名改為日本姓名者」,「為便利本省人民(包括高山族人民)聲請回復原有姓名」訂定該辦法。「不得已」看似是一個基本概念,人民好像可回復也可無須回復所謂的原有姓名。對原住民族的姓名則特設一條「高山族人民,有本辦法第二條各款情形聲請回復原有姓名者,應依本辦法之規定辦理、如無原有姓名可回復或原有名字不妥善時、得參照中國姓名自訂姓名」。就字面來看,若原住民族要回復原有姓名,高一生應該是回復成Uong'e Yata'uyungana。可是該辦法卻留下一個伏筆,「原有名字不妥善時」,這個解釋的彈性就很大。但不論如何,實際上行政長官公署在執行這個政策時,卻是一律回復,直而言之,就是所有臺灣人都要改成中國姓名。

果不其然,194612日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回覆臺東接管委員會陳報的鄉鎮人員名冊,要求「所列鄉鎮長暨各學校校長中,仍有用日本氏姓名者,希即轉知依照前頒本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,迅予更正。件姑存」[7],可見其強制性。以此推測,高一生應該最早是在1946年,改漢名「高一生」。是至少官方文獻上,194712日已經開始有「高一生」的紀錄[8]。不過這段期間還是混用,例如同年317日他以臺南縣吳鳳鄉民代表身分所發有關高山自治等議題的「案內狀」,是使用「矢多一生」。這或許可能是因為,當時原住民族的社群,比較認識的還是這個名字。直到610日臺中縣政府的公文,都還記錄「矢多一生」的名字。[9]

臺灣原住民族姓名

人類歷史發展上,姓氏或名字,或更多可以標誌這個人出身、身分的名稱很多。從最基本的個人識別符號,到個人所代表的家庭、氏族、亞群、民族。多少都存在著情感認同的因素,或是文化社會的意涵,甚至是實際的生存繁衍需要。

我們漢人的姓名演化迄今,已經制式規格化。而臺灣數十個原住民族群,他們的命名原則卻呈現豐富迷人的多樣性。從親子連名制、氏族名制、家屋名制到親從子名制。有的永續固定,有的還會改變[10],令人目不暇給。不可否認,隨著現代社會複雜功能角色需要以及個人權利資產的識別,命名的制度化與簡化,會有其必要性。但是,基本上,該民族的姓氏家名或名字應該是被尊重的。而且,不論是他們採取甚麼樣的文字。原住民族可以用漢字去拼寫他們的名字,但同樣也可以用羅馬字制定成他們正式的族名。作為一個漢人,很難去體會,自己姓名被這樣非自願性的改來改去,是甚麼感覺,但相信絕對不好受。我會自願性取一個英文名字,或是蘇格蘭、愛爾蘭名字,我可以取個蒙古、圖博名字,感覺被這個民族認同,跟他們之間有親切感。但是,若是被強迫賦予,或甚至貶低蔑視我自己的族名時,就難以接受。

我不知道高一生喜歡別人稱呼他哪個名字,Uongu、ウオグ、矢多一生?如果要我選擇稱呼他,我寧願用羅馬字的鄒族姓名Uong'e Yata'uyungana,比較容易學。用漢字拼寫「吾雍·雅達烏猶卡那」,不僅容易受到漢字用字的干擾,而且覺得拗口難唸。當然,我也相信,即使用羅馬字寫的原住民族文字,各族的唸法不盡相同,我們應該會學得昏頭轉向。但是,這不正是臺灣令人讚嘆的地方,一個狹小的島嶼,竟然蘊藏這豐富的人文資源。如果,我們連最基本人的姓名尊嚴,都能夠熟悉它豐富的變化性,就像同樣是羅馬字母,英文寫法跟法文寫法發音就是不一樣,我想單一個臺灣,我們就能洞悉語言的多元性,那我們看待整個世界,應該更具包容與智慧。

 

參考文獻

1.〈嘉義/蕃童共學許可〉,《臺灣日日新報》1921522日,4版。

2.〈內地を凌ぐ蕃童 矢多一生〉,《臺灣日日新報》1921723日,7版。

3.〈嘉義/矢田一生君〉,《臺灣日日新報》19211230日,2版。

4.矢多一生,〈母の死〉,《臺灣警察時報》第20號,193011月,頁30

5.〈高砂族若人の意氣と理想は電波に乘って全國へ〉,《理蕃の友》第61月號,1937年,頁10-12

6.〈更生の一途を辿る阿里山の高砂族〉,《理蕃の友》第59月號,19369月,頁10-11

7.〈阿里山蕃の禁酒〉,《臺灣青年》第81號,19364月,頁5

8.矢多一生,〈更生の喜び〉,《理蕃の友》第510月號,193611月,頁12

9.〈高砂族若人の意氣と理想は電波に乘って全國へ〉,《理蕃の友》第61月號,19371月,頁10-12

10.〈嘉義郡トフヤ社〉,《理蕃の友》第76月號,19386月,頁6-7

11.臺北、臺南州內地視察團,〈神國日本の感銘(一)〉,《理蕃の友》第96月號,19406月,頁4-6

12.臺北、臺南州內地視察團,〈神國日本の感銘()〉,《理蕃の友》第97月號,19407月,頁4-6

13.矢多一生,〈高砂族より見たる新體制〉,《臺灣地方行政》第6卷第10期,194010月,頁76-79

14.〈都會の靑年を嗤ふ山の若者 阿里山蕃の若き社衆 一致.禁酒を勵行 同社出身の矢多巡查の努力で 州當局期待をかく〉,《臺灣日日新報》1936128日,5版。

15.〈全島祝賀式に 臺南代表參列〉,《臺灣日日新報》1941627日,4版。

16.〈營內見學に感銘し 全島の代表參列者一行〉,《臺灣日日新報》1941628日,2版。

17.浦忠勇,〈鄒語「對人名的叫法」〉,《原教界》59期,201410月,頁81

18.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編,《原住民族人名譜》[廣徵較定稿本],臺北:原住民族委員會,2014年。

19.高一生,《高一生獄中家書》,新北市:國家人權博物館,2020年。

20.《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》,國家圖書館政府公報資訊網,http://gaz.ncl.edu.tw/browse.jsp?jid=34240081

21.《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》,國史館臺灣文獻館,http://archives.th.gov.tw/index.php?act=Archive



[1] 可參考浦忠勇,〈鄒語「對人名的叫法」〉,《原教界》59期,201410月,頁81https://alcd-web.s3-ap-northeast-1.amazonaws.com/uploads/2017/12/03/87f1659203f722739f708f373e1f45f8.pdf。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編,《原住民族人名譜》[廣徵較定稿本],臺北:原住民族委員會,2014年。https://www.apc.gov.tw/portal/getfile?source=2D838540F5D6F659FAFB9859EF31AC3B381A272F479D65D98D902DFAAFC2E154BE103991618406210EC701BB170CBF4A37883E5F77EDFDDB3B91B9DF71659F0C&filename=6650D72E0C971224FD13DC6FE0061FAD02D1DE3DCEB210BC

[2] 高一生,《高一生獄中家書》,新北市:國家人權博物館,2020年,頁296

[3] 〈高砂族若人の意氣と理想は電波に乘って全國へ〉,《理蕃の友》第61月號,1937,頁10

[4] 高一生,《高一生獄中家書》,頁298

[5] 「憧れの內地へ、我等の祖國內地へ!」是高一生於1940(昭和15年)年53日至22日參訪日本的心得報告。收錄在臺北、臺南州內地視察團,〈神國日本の感銘(一)、(二)〉中,而且是這二篇文章中最主要的部分,看得出他參訪過程中的觀察入微,絕非泛泛觀之

[6] 「臺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」,《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》第1卷第4期,19451212日,頁7http://twinfo.ncl.edu.tw/tiqry/hypage.cgi?HYPAGE=search/merge_pdf.hpg&dtd_id=12&sysid=E10B5389&jid=34240081&type=g&vol=34121200&page=%E9%A0%817

[7] 341219日臺東總字第52號呈及鄉鎮人員名冊,均悉。所列鄉鎮長暨各學校校長中,仍有用日本式姓名者,希即轉知依照前頒「臺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」,迅予更正」,《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》第2卷第31946125日,頁8http://twinfo.ncl.edu.tw/tiqry/hypage.cgi?HYPAGE=search/merge_pdf.hpg&dtd_id=12&sysid=E10B9346&jid=34240081&type=g&vol=35012500&page=%E9%A0%818%2B16

[8] 「臺南縣吳鳳鄉鄉長高一生暫緩赴訓案」(1947-01-08),〈臺南縣區鄉鎮村里人事〉,《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》,國史館臺灣文獻館,典藏號:00303200029002https://onlinearchives.th.gov.tw/index.php?act=Display/image/252168elWd6Lc#e9l

[9] 「查關於臺南縣吳鳳鄉鄉民代表受匪徒煽動創設高山政府等情事」,〈總務卷〉,《臺中市政府秘書處》,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,檔號:A387010000A/0036/B001101/2/0002/014,。https://aa.archives.gov.tw/ELK/SearchDetailed?FullPath=A387010000A/0036/B001101/2/0002/014

[10] 參考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編,《原住民族人名譜》。



Friday, 2 November 2018

少帥禪園/新高旅社

一個人大半輩子被人軟禁(張學良)
一個人大半職涯監管別人(劉乙光)
27 October 2018
臺北市北投區幽雅路34號
電話:+886-2-2893-5336 / 手機 : 0905-760998
傳真:+886-2-2893-5626
讀中國近代史,應該沒有人不知道張學良(1901年6月3日-2001年10月15日)。在我們臺灣的教科書或大家常談的記憶中,有三件事情:
第一個是1928年6月4日他的父親張作霖在皇姑屯車站(今遼寧省瀋陽市皇姑區)聽說被日本人炸死後,12月29日通電南京,東北易幟,原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,換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子,完成中國至少形式上的統一,由國民政府代表中華民國。
第二個是1937年12月12日與楊虎城發動「兵諫」,軟禁當時國民政府實質的領導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,救了中國共產黨,也扭轉了整個中國現代史。
第三個就是1938年1月他被赦免,交由蔣中正「管束」,這一管束就從中國「管」到臺灣,直到1990年李登輝總統將他釋放,1993年移居夏威夷,2001年過世。100歲的人生,被軟禁了52年,從37歲到89歲,真是難以想像。

今天在北投溫泉博物館旁的交叉路口上,看到一堆指示牌,其中有一個是「少帥禪園」,原本以為就在附近,沒想到,是在山上。想想也是,要軟禁一個人,怎麼可能放在溫泉勝地的中央。於是利用Google Map定位,一路沿著北投中山路走上去,穿過小路階梯,走到溫泉路,再轉幽雅路,就沿著幽雅路蜿蜒向上,至少走20幾分鐘,終於到張學良被幽禁的地方。只是特別的是,現在這邊已經變成是高級餐廳,並附設泡湯的地方。
根據裡面的說明,日治時期這裡是「新高旅社」,建於1920年代,昭和初期,算是一家有名的溫泉旅館,環境也真是不錯!猜想當時候客人應該不少。結果不幸在二戰末期,被日本軍方徵收做為神風特攻隊出戰前夕的慰安處所。真是浪費!犧牲年輕人的生命,又汙衊這番美景、溫泉勝地。不過,更可憐的,戰後卻用來軟禁痛恨日本人的張學良。這有沒有點太「故意」了!

入口處

入口處旁邊的餐廳廣告招牌
走入少帥禪園:「您」就是主角
為啥「您」要引號起來?

入口處的牌坊
風景不錯

入園

入口進去就是沿著山坡建築的樓梯跟房舍
入園要150元,餐廳要事先訂位,茶鋪則可以喝茶另外收費

少帥展館

雖說是「少帥展館」,但其實沒甚麼真正的展館,就這說明牌、張學良的雕像,後面有個文創商品店「少帥精品」,平常關著,想看要請工作人員來開,但乏善可陳。
有個亭子,立了張學良的雕像,兩側及背後有他對自己、蔣中正的詩聯。
張學良自況詩聯
兩字聽人呼不肖,
半生誤我是聰明。
不怕死,不愛錢,
丈夫決不受人憐,
頂天立地男兒漢,
磊落光明度餘年。
張學良
七十九年十二月卅一日
張學良輓蔣介石聯
關懷之殷,情同骨肉。
政見之爭,宛若仇讎。
「少帥精品」店在後面
眺望觀音山


漢卿美饌

用餐的地方



小六茶鋪

張學良警衛隊的宿舍,就在入口下來的地方,剛好掌控出入口。

張學良的警衛隊有幾十人,可以想見,雖然名為警衛隊,但聽說看管他的人都是情治人員,警衛隊的主官編階為少將,對外稱少帥的侍衛長,第一任侍衛長是劉乙光(1903-1982),黃埔軍校四期生,從1946年到1962年,43歲到59歲,26年的時間負責看管張學良。天哪!人生職涯重要的歲月是在監視一個人!嘖嘖!當然,這個人不是普通人,而是改變歷史的人。



警衛隊宿舍的視野應該也很棒

禪園足湯

泡腳的溫泉

雙喜湯屋



少帥夫婦的起居室



1958年10月蔣經國和張學良初次見面,1960年蔣經國有來這裡跟張學良合影。
政治人物見面都笑嘻嘻,但是,彼此堅持的原則或是受制於環境,真正和解,似乎得等後人!




這牌子不知道是以前就有,還是後來放的。但蠻故意的,「觀自在」,「關自在」?
可憐的小張
從他的住處往下看,他想逃應該也難!
從他的住處往上看,就是警衛隊的宿舍

後記

原本看一些簡介,以為這邊有住宿,還很想來住,因為地點清幽,視野又好,可以好好休息。但是,參觀完後,一方面這邊只有泡湯,沒有過夜;另一方面,這裡曾經被日本人用來做慰安所,又是張學良被幽禁的地方。歷史的包袱,讓人無法輕鬆。即使用餐,好像也沒那種氣氛,也就算了。不過,聽說他們餐廳評價還不錯!
就看人了!